登录/注册 搜索

桂阳文旅云邀您一起为先烈献一朵花,云文明祭祀,从我做起

发布时间:Apr 4, 2020 | 作者:桂阳文旅云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QINMING





今天是2020年4月4日

清明节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

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

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既 是 自 然 节 气 点 , 也 是 传 统 节 日







·


文明祭奠.从我做起

新冠肺炎期间的清明,时雨纷纷、行路迢迢,让我们跟随桂阳文旅云,通过云祭奠系统进行云追远,为先烈献上一朵花。


云祭奠.为先烈献上一朵花


云祭奠活动秉承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美好品质,通过超时空的网络祭奠,向故人表达敬意和追思;在这个线上的纪念空间里,铭记和缅怀祖辈的光荣历史。


识别上方二维码,云上追远


知识闯关.清明知多少

通过知识闯关的方式,让您从清明节的由来、发展,到相关的名人、诗词等传统文化知识,全面探究清明节的前世今生。

识别上方二维码,开启知识闯关





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留下的优良传统。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认可,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习俗.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成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清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习俗.踏青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其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扫码了解更多习俗



又是一年清明节


这春日如许


你又在思念着谁








头像
0/100